10月17日,清華附小99周年校慶日上,展出學生們自己搭建的科技玩具。D06-D09版攝影(除署名外)/新京報記者 李飛清華附小小學生製作的科技模型。清華附小的櫥窗里展示的小學生的科技創新發明圖。
  近日,北京市海澱區教委發佈了《海澱區中小學科技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表示將在3年後對中小學生進行“科學素養”評價。這一消息引發了人們對中小學科技教育的關註。早在2006年,國務院就頒佈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提出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提高學校科學教育質量。但是,一些針對中小學生科學素養的調查則顯示,中小學生在對科學知識的學習方面並不理想。那麼,北京的中小學校開展科技教育的現狀如何?記者進行了調查。
  海澱區計劃3年普及科技教育
  10月13日下午,24名人大附小五、六年級的學生上了一堂名為“岩石風化”的國際科技課。擔任這堂科技課的教師是來自美國的Nissa老師。
  學生們六人一組,通過實驗學習岩石碎粒在接觸同溶液浸觸後產生質量變化而體會岩石在自然環境中的風化情況。
  這是海澱區舉辦的“科技教育周——科技教育大會”的內容之一。此次科技周特邀了來自美國硅谷的5名專家探討中美中小學生的科技教育。
  當天,海澱區教委發佈了《海澱區中小學科技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未來3年海澱區將在中小學設立100個科技實驗室和100個科技活動室,鼓勵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實現“每所學校都有科技社團、特色發展項目”的目標。3年後海澱區將對中小學生進行“科學素養”評價。
  記者瞭解到,對中小學科技教育進行普及化,海澱區教委尚走在北京各城區前列。
  示範校、科技團引領科技教學
  記者瞭解到,目前北京市中小學的科技教育形式多樣。
  市、區級科技示範校,一般在科技教育方面做得比較有特色,有專門的師資、課程和項目。評定也有嚴格的標準,如“學校有無科技新項目”、“是否獲得過全國或國際科技獎項”等。三年重新審核,不符合條件的學校會被摘牌。按照相關規定,不是科技示範校的學校無權在“小升初”、“初升高”時招收科技特長生。
  金鵬科技團則是北京市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標誌和品牌,是面向國內外展示首都中小學科技教育水平及成果的重要窗口。獲評該科技團的學校也是每三年評審一次,今年北京市正在啟動新一輪的評審工作。
  據今年申報金鵬科技團的白家莊小學介紹,學校從2001年開始就帶領孩子們對“沙塵暴”主題進行過研究,孩子們還提出了許多治理的建議。目前,學校在關於地球與環境方面還做過“同是地球主人”、“我是藍天護衛者”、“探尋食物鏈”、“我是社區規劃師”、“星空探索”等主題課程的探究。孩子們通過專業的研究方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對每個主題都有了深入瞭解,並撰寫了研究報告,還提出了新的問題,進行新的探究。
  科學教師大多兼職且培訓不足
  但是在其他地區或不是以科技教育為特色的中小學校,科技教育的開展還顯得不足。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對全國中小學生科學興趣與素養的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中小學生對自然或科學相關的內容感興趣,但在他們參加的課外活動中,科學類課外活動的比例低於體育、藝術、文學、數學類。同時,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對科學感興趣的比例卻越來越低。
  2010年,北京科技促進會也曾調查過學生們的科學素養和科技教育現狀。結果顯示:中小學生整體科學素質偏低,郊區學生和城區學生差距較大,而普通校與名校的差距也很明顯。調查同時提到,雖然從小學就開設了科學課,但直到高中也沒有一部標準作為參考,學生到底應該具備哪些科學素質連老師也說不清楚。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曾對媒體表示,上世紀末頒佈的旨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課改”,對科學課教師的國家培訓沒有培訓教材,負責培訓的人只講理念。
  丰台區教委體美藝科科長程良表示,科技教育是北京市實施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目前在中小學階段,準確的叫法應該是科普教育。在小學階段主要通過科學課普及科普教育,在中學,科技教育主要體現在學科之間的滲透和融合。但是,目前在中學里還沒有科技類的教師職稱,更多的科技老師都是由教物理的、化學的老師兼職。
  海澱區教委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目前該區科技教育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之處,如優質科技教育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還不夠充分;科技教育整體取得了發展和成績,但校際間的發展仍不均衡等。他們將制定未來幾年的科技教育發展計劃,指導中小學進一步做好今後的各項工作。
  ■ 數據
  對自然科學感興趣
  一項針對中小學生科學興趣與素養的調查顯示,89%的中小學生對自然或科學相關的內容感興趣;85.5%認為科學學習的內容即使和考試沒有關係也很重要;56.2%表示會對感興趣的科學內容自己進行研究(自主學習動機)。
  年級升高興趣下降
  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對科學感興趣的高中生較小學生下降9.1個百分點,認為科學學習有趣的下降10.3個百分點;認為科學學習的內容即使和考試沒有關係也很重要的下降6.4個百分點。
  看老師做實驗
  中小學生參與最多的學校科學活動是看老師做實驗(78.6%),比自己做實驗高23.7個百分點。這表明,看老師做實驗是從小學到高中一以貫之的科學活動。而參與科學活動最少的是高中生,最多的是初中生。
  科學課外活動少
  在中小學生參加的課外活動中,體育類課外活動最多,達42.6%,其他依次是音樂、表演等藝術類,書法繪畫等文化類,讀書寫作等文學類,數學類,參與率均在三成以上,而參加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科技、計算機、模型製作等科學類課外活動小組的比例均未超過二成。
  最常參觀動植物園
  在利用校外科普設施時,中小學生最常參觀的是動植物園(60.7%),其次是去大自然中學習,第三是科技館、展會、天文館、地質館、自然博物館等科技場館,第四是科研機構、科學實驗室、科技示範基地等。
  (數據來源: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3年9月)
  ■ 科技課堂
  清華附小 科技教育已成常態生活
  “我們去了清華大學的一個‘工廠’,看到了手機是怎麼製作的。”“裡面還有機器手臂,吱吱地轉。”“還有立體的3D印表機,裡面的塑料磨呀磨,就磨出來一個小玩偶。”談起上個月去清華大學金屬工藝學實驗室的參觀經歷,清華附小一年級8班的張筱然等幾位小朋友興高采烈地向記者回憶著、比划著。
  “在清華附小,科技教育已經成為常態化的生活,每天都在自然而然地發生著。”清華附小副校長付雪松說,我們會讓老師帶領學生在校園裡種植冬小麥、蔬菜等農作物,學生劃分成幾個小組來管理作物,感受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穫的過程。清華附小的學生還有春天養蠶的習慣,當學生學習“蠶的一生”這節課時,就會有許多能分享的東西。科學教育更多是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
  付雪松告訴記者,學校嚴格按照國家課程體系走,從自然到科學,但在科學教育中融入了許多獨家思考,現在更註重科學和其他學科的整合,比如和數學的整合。這也是清華附小獨有的“1+X”課程的體現。
  記者看到,在數學老師王建剛課上,他以《懂數學的蟬》為主題,先向五年級的學生們介紹了“懂數學的蟬”的來由:“大多數昆蟲的生命周期為1年或更短,普通蟬的生命周期為3至9年,而1983年,人們在北美洲發現了一種‘懂數學’的蟬‘……這種蟬每隔13或17年都會集中爆發一次。”其後,又把跟質數相關的科學家也引出來加以介紹。
  這其實是一堂講質數的課,老師卻把生物、科學的相關知識也傳遞給了學生。
  “除了科學課教材中的內容,我們還會借助清華大學的資源,帶學生到清華的實驗室去參觀,去聽大學老師講課,小學生可能很多東西都聽不懂,但是卻能對科技有非常直觀的感受。”
  五年級6班的謝秉辰從三年級開始就一直在參加學校的機器人興趣小組。
  “我對機器人非常感興趣。”謝秉辰覺得這個課程非常有意思,可以操控機器人完成很多動作,他所在的小組還獲得過VEX機器人比賽北方賽區的第一名。“班上很多同學對科技很感興趣,我們班還有一個同學發明瞭會發光的羽毛球,這樣我們就能在晚上打羽毛球啦。”
  謝秉辰所說的機器人社團是清華附小針對高年級設置的興趣小組。學校有專門的科技教室,所有的孩子都會來上課。學校提倡,一二年級的學生可以做個好工人,比如學會看圖紙,通過構建組裝簡單的東西,瞭解力的傳動等。到了三四年級,建議學生們嘗試做個好工程師,能設計簡單的圖紙。五六年級以後,學生創造能力更強,可以設置社團,讓有興趣的孩子自願參加,研究更加專業的內容。
  “在科技教育中,我們鼓勵學生自己去觀察,去發現,最後通過實驗報告書的形式呈現出來。孩子們總是會有新奇發現。”付雪松說。
  D06-D09版採寫 新京報記者 杜丁 孔悅
  (下轉D08版)  (原標題:科學課普通校與名校差距明顯(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llzf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